• 在线咨询
  • 0755-83056508

科技有助于机场创收,为何航空公司却很难
2015-08-06 民航资源网

      核心提示:机场需要投资相关的新技术,加速向“未来机场”转型。因为,这事关它们的“钱景”!

      根据Skytrax的评选,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荣登全球旅客心目中最佳机场第3名。史基浦机场看重旅客是否能在机场享受最舒适的服务并获得最愉快的经历。宏伟壮观的史基浦机场大楼应用大量先进的科技,如电子导向网络、自动传送系统、综合配套设施等先进设施。在史基浦机场候机大厅内,有如家一般舒服的沙发、超大的电视屏幕、干净的地毯、随时可弹的钢琴、安静的婴儿休息室、肃穆的宗教冥想室、新颖的小型图书馆、艺术气息浓郁的国家博物馆、绿草如茵的公园……这真正成为了“未来机场”的“能生活、工作和娱乐”的理想之所。为何阿姆斯特丹重金打造了一个如此美妙史基浦机场?动力在哪儿?为何航空公司很少如此大动干戈?

     机场和航空公司的特征有相似之处。论企业性质,它们虽是企业法人,但都承担着社会公益的职责,受政府管制较多,行政化色彩浓厚;论成本结构,两者都是“重资产”行业,基础设施等巨额投资构成庞大的固定资本;论盈利模式,两者都高度依赖航空客货运,几乎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可是,相对于航空公司高度依赖于机票和货运收入,机场的盈利模式显然更富弹性和可塑性。

      就航空公司而言,囿于飞机空间和飞行时间,它很难提供“超机票”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即使达美航空、西南航空等著名航空公司在附加产品和服务上有所突破,但基本只能局限于付费选座、行李推送和常旅客积分销售等航空公司自身能够控制的业务范围。这一切都归根为旅客出行的目的:乘坐飞机本质就是为了实现位移。位移只是旅行的手段,即使途中需要获得较好的服务或者额外的尊贵感,这也只是位移的附属服务而已,旅客的大部分消费都贡献给了酒店、购物和旅游等最终项目上。航空公司无法整合这些更具盈利价值的产品与服务,因为航空公司没有整合资源的能力。

      就机场而言,尤其是枢纽机场,它是天然的商机集聚之地。一、四面八方汇集的人流就为商机创造了无限可能;二、候机需要较长时间等待,尤其是中转客源,闲暇时间充裕;三、机场庞大的物理空间,为各种业态提供了可能。收取航空公司各种费用只是机场盈利来源之一,更具附加值的是其延伸服务。餐饮、零售、广告传媒等,这都为机场提供了利润增长点。因此,机场盈利模式的本质的“平台战略”,通过打造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平台,从而实现机场空间的增值,进而获得超额租金等非航空收益。此时就不难理解,机场尤其是大型枢纽机场为何如此热衷科技创新。一方面,科技创新确实为旅客创造了优越的体验,这是机场的旅行公益责任的作为;另一方面,超具体验感的机场能够吸引更多的旅客,同时科技将旅客从值机、登机、行李托运等繁冗的流程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闲暇徜徉于机场各个角落,当然,消费的概率则大大提高。